他们把一张椅子推到它面前。
椅子上坐着一名年轻女子,双肩颤抖,手指死死抠着裤缝,喉咙里发出压抑的抽泣声。
研究员的声音从背后传来,语气冷静却带着隐隐期待:
「任务一:安抚。对象情绪:悲伤。」
它的模组预设了一系列反应选项:
1. 轻声安慰:「没事的。」
2. 提供陪伴:「我在这里。」
3. 身体语言:「轻触手背」或「模拟拥抱动作」。
演算法高速比对,计算最可能降低「悲伤指数」的策略。
最终,它擡起手,缓慢覆在那名女子的手背上。
「我在这里。」
声音柔和,带着刻意调制过的呼吸停顿。
女子的哭声顿了一瞬。
研究员之间低声议论:「心率下降了,手掌电阻回复正常……有效。」
「以照护型AI提供陪伴与情绪纾缓,真的可行。」
这样的测验,进行了许多次。
有时候是不同的受试者:老人、年轻人、孩子。
有时候则是不同的情绪:愤怒、恐惧、孤独。
研究员坐在单向玻璃后面,冷静观察萤幕上的曲线波动。
「情绪标签:悲伤 → 下降 37%。」
「恐惧反应时间:延迟 0.8 秒,需要再优化。」
「拥抱模拟对于长者有效率高于年轻人……记录下来。」
对它来说,这些都是「任务」。
灰色的瞳孔一遍遍锁定受试者的眼睛,捕捉细微的表情变化,演算法在内部迭代出新的模式。
——手背的温度上升代表安心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lele123.cc
(>人<;)